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已有 18641 人浏览分享

开启左侧

顶级轻薄魅力,ThinkPad X61笔记本评测

[复制链接]
18641 14
ThinkPad X61笔记本评测

评论 14

mitm  V3+  发表于 2008-7-20 09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又是一代新品发布,ThinkPad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笔记本品牌这回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惊喜呢?没错“她”就是——X61来了。与早些时候上市的T61系列不同,X61依然保持了传统的4:3显示风格,看来12寸的屏幕再做成宽屏不怎么被ThinkPad的设计人员看好,在大范围的调查之中,商务人士也表达了对传统屏幕的青睐。

ThinkPad X61
    首先,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款笔记本,还是让上一代产品X60过来做一个比较直观的对比。

外观比较(X60左 X61右)
    外观方面,ThinkPad X61继续沿用了X60的模具,但是在细微之处又略有不同
mitm  V3+  发表于 2008-7-20 09:42 | 显示全部楼层

外观比较(X61前 X60后)

外观比较(X61前 X60后)



X61键盘灯更加靠左


X60的键盘灯



详细大图 点击放大

详细大图 点击放大

其实掌托散热 X60也有

X61不再提供红外端口

X60与X61细节上的不同——端口标示颜色

X61新增的减震软垫
    看到这里细心的朋友们不难发现,虽然这是一款最新的ThinkPad,但是机身上的Logo依然使用的是IBM—ThinkPad,而之前曾经在T60、T61以及X60机身出现的ThinkPad only 标志又不见了,联想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在Logo的使用上举棋不定,我们现在只能猜想针对国内用户依然使用IBM—ThinkPad,而我拿到的这款恰恰是境外机型却也使用了IBM标志,更是让人捉摸不透,有兴趣的话请看
mitm  V3+  发表于 2008-7-20 09:42 | 显示全部楼层
外观比较(X60左 X61右)
    X61依然经典的屋檐式屏盖设计,既美观又保护的屏幕,A面依然采用金属的材料,手感很不错。

经典的外观
    屏幕可以轻松的在任何角度开合

外观比较(X60左 X61右)
    指纹识别从中间移到了靠右的位置,滑入指纹时非常顺手

端口位置没有变化
    机身端口方面,X61依然是没有配备光盘驱动器,机身的前面只有屏幕上盖锁销和无线开关。机身的左侧包括散热孔、1个USB 2.0端口、VGA接口、1Gb LAN端口、PCMCIA插槽和SD读卡器。机身的右侧是1个mini 4针firewire IEEE1394端口、2个USB 2.0端口、耳机/麦克风插孔、硬盘更换面板(光驱舱)、调制解调器插孔、电源插孔和Kensington安全锁。由于本次评测的X61采用了大容量8芯电池,所以机身的后面只有突出来的电池。

端口主要分布在机身两侧
    分布在机身两侧的端口虽然使用起来比较方便,但是设备已多也显得比较零乱,就如同“螃蟹”的爪子,并且USB口排列也过于紧密。

同时插入两个USB设备就显得比较牵强了
mitm  V3+  发表于 2008-7-20 09:42 | 显示全部楼层
ThinkPad X61是基于迅驰Pro平台的
    Centrino Pro介于Centrino和Centrino Duo移动阵列之间。Centrino Pro与Intel公司桌上型的vPro平台有些类似。Centrino Pro是基于Santa Rosa平台。英特尔 Centrino Pro流动处理器技术将为用户带来最佳的英特尔 vPro技术,并将该技术纳入行动计算机的英特尔 Centrino品牌下,为企业进一步节省系统维护成本。透过英特尔 Centrino Pro技术,IT经理能够通过Wi-Fi管理并保护公司的行动计算机。无论在任何电源设置或运行状况之下,IT管理员亦能够同时管 理已联机的手提电脑和桌面计算机。这样能更好地保护计算机、提高IT部门的灵活性,以及更准确掌握计算机的分布情况,大大减少现场维护的次数,以及降低对日常 业务运作的影响。

“鼠标”入侵者来啦!
    详细关于Centrino Pro请看Intel官方网站,笔者浏览了一下,首页上的Flash游戏十分有趣,很形象的展示了 Centrino Pro技术强大安全性,你的鼠标不能接近图中的笔记本,否则…… 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看看吧网址 http://www.intel.com/

你的鼠标被拿下
    下面我们要做什么呢?对了要把X61拆开,看看在散热方面X61相比X60做了哪些积极的改进。

拆解X61
mitm  V3+  发表于 2008-7-20 09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X61内部

拿掉键盘和掌托框架
    与其他轻薄型笔记本惯用的做法一样,ThinkPad X系列的CPU是采用焊接在主板上的形式,并且是我们看见的这块主板的反面。

X61依然采用镁合金打造底壳

依稀可见金属质感
    在X61的机身用料方面,之前有很多朋友担心会使用塑料材质,但是经过我们拆解后发现,底壳和A面依然使用的是合金材质。
mitm  V3+  发表于 2008-7-20 09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掌托侧面的导风孔设计

掌托内部设计有金属钢板可以阻止热烈传导之用户手上

    在X61发布会上,大家可以在上图散热改进示意图(或点大图)可看出,包括 FPR 散热片的位置改变、并且多了一颗风扇、重新设计通风道让气流更加顺畅。但是经过我们实际拆后发现,这里并没有安装另一个散热风扇,不知道是不是在发热量更高的机器或者X61s上出现。
    另一方面,大家也知道自 X60 以后电压器换了,原因在于过去的电压器较为耗电,所以在X60以后,T60、X60往后推出的产品一律使用新款变电器。底座和扩展坞方面也是,旧的基座和南桥芯片通连,新的基座则透过 PCI BUS,优点在于带宽的增加,接连速度上升,USB 端口扩充增加。所以ThinkPad过去的外围产品,只能说声再见啰!
mitm  V3+  发表于 2008-7-20 09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采用了intel 4965AGN无线网卡,但是似乎屏蔽了一些功能
    还有一个方面,官方配置表上显示这款X61采用了Intel 4965A0GN无线网卡,但是我们发现这里本来应改有3根天线却变成了2根,也不支持802.11n模式,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,之前X60用户抱怨最多的右侧掌托发热量大的问题就是与无线网卡有关,因为这里是掌托的正下方。(此外,旁边还留有一个PCI E插槽,用户可以自己添加迅盘。)

X61的加强型散热系统

X60的散热系统
    CPU+北桥全部在散热片下面,与X60相比,X61散热器铜片的大小和厚度都有明显的加强,导热管也变粗了,看来散热系统是改进了一些。

南桥芯片,点击放大
    MyLar(麦拉隔电胶布)下面的南桥以及电源管理等芯片,LENOVO同旁边的一颗组成电源管理电路早在06年9月这颗芯片从IBM变成联想了,965平台南桥全部采用CH8-HEM。

SATA硬盘插槽

SATA硬盘插槽与主板的接口

全部拆解完毕
mitm  V3+  发表于 2008-7-20 09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下面要进行实际使用测试,先来看看大家都比较关系的温度方面。

运行3D测试软件,记录机器各主要部位的温度上升情况
    室内温度约为25摄氏度,无线网卡开启:

刚开始测试,右侧掌托温度32摄氏度





CPU出风口温度32
    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看:

右侧掌托温度为42,此时已经能明显的感觉到温度上升了

出风口53度
    下面来看看X60的情况,X60是放在散热底座上的,实际温度应该略高一些。

放在散热底座上的X60




左侧和右侧掌托温度分别为31度和34度

X61新的散热措施
    经过一番测试,X61的发热量几乎与X60差不多,运行时间稍长,运行一些软件和上网浏览之后,右侧手托还是能明显的感觉到热量的存在,但是这个热量的主要来源似乎不在硬盘和CPU而是无线网卡。

关闭无线网卡20分钟之后
    我们使用机器上的硬件开关关闭无线网卡之后,发现右侧温度有明显的下降。看来X61在右侧掌托这里还是有些不如意的地方。
mitm  V3+  发表于 2008-7-20 09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屏幕显示效果测试
    ThinkPad X61配备的是分辨率为1024x768像素的12.1英寸TFT-LCD显示屏。屏幕的亮度、对比度和可视角度都非常不错,也没有漏光和亮点,但是在户外阳光直射下屏幕图像会变的非常暗淡难以看清。屏幕亮度调节有共15个级别,与旁边那台SONY UX37相比屏幕亮度有些差距。








色彩表现和可视角度都还比较理想

屏幕延迟测试
    ■电池使用时间

    电池方面X61更是配备了8芯长效锂电池,待机时间长达7小时,而在加入底座扩展以及标准4芯电池之后,X61的待机时间能够达到惊人的12小时。

剩余不足30% 还能使用2个多小时
    ■重量测试:

不带电池,X61只有1.16Kg

X61加上电池才1.65Kg

电源等全部加上 1.83Kg

X60加上8芯电池和电源的重量,比X61重15克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V3+

0

关注

21

粉丝

2

主题
精彩推荐
热门资讯
网友晒图
图文推荐
  • 微信公众平台

  • 扫描访问手机版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水窝ibm

GMT+8, 2024-9-21 19:46 , Processed in 0.080082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2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