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已有 6332 人浏览分享

开启左侧

跌下神坛走向普及 固态硬盘走势简析

[复制链接]
6332 13
近期固态硬盘的价格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跌趋势,最便宜的产品甚至只需要399元就可以买到。相比之前动辄千元以上的价格,是什么原因造成固态硬盘价格的下跌?固态硬盘价格是否会由此走低,走向普及呢?
    作为高性能产品,固态硬盘自然是人人都想拥有的产品。然而在很长的时间内,由于价格过高,只有少部分经济实力雄厚的高端玩家能有幸享受到这一高速“怪兽”。固态硬盘的应用领域仍主要集中在服务器、工控平台、航天航空等专业领域。直到近期固态硬盘价格的明显下跌,才让普通消费者有了接近固态硬盘的机会。而要揭秘固态硬盘价格下调的原因,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成本的组成。    闪存芯片定涨跌 固态硬盘成本揭秘
    一块固态硬盘主要由外壳、主控芯片、NAND Flash闪存芯片三部分组成。外壳有塑料、不锈钢冲压、铝合金压铸三类。其中塑料外壳的成本最低,只有10元人民币左右。不锈钢冲压按加工程度、原料多少,外壳成本在13元~25元人民币左右。铝合金压铸的外壳成本略微偏高,在25元人民币左右。而用于军事用途的固态硬盘,还会采用通过CNC数控机床加工而来的精密外壳(原料为高纯铝锭),其成本在200元左右。
    相比外壳,主控芯片的组成更加复杂。目前生产研发主控芯片的有JMicron、SandForce、OCZ(Indilinx),三星、Marvell、英特尔等数家厂商,每个厂商旗下又有四通道、八通道、SATA 3Gb/s 、SATA 6Gb/s等多种各类规格的主控芯片。我们知道,对于固态硬盘来说,主控芯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件,它的处理能力、算法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固态硬盘性能的高低。不过它在固态硬盘里的所占成本却并不高,消费级主控芯片的采购价格一般只有8美元(折合人民币51元)~27美元(折合人民币172元)左右。当然,企业级主控芯片的价格仍会非常昂贵,其成本在80美元(折合人民币510元)~100美元(折合人民币638元)左右。


在固态硬盘里,所占成本最高的还是NAND Flash闪存芯片。


    可以看出,如果采用最低端的产品,只要花10元(外壳)+51元(主控芯片)=61元就可完成外壳与主控芯片的采购。所以,对于价格数百、上千元的固态硬盘来说,其所占成本最高的还是NAND Flash闪存芯片。而此次固态硬盘价格的下降,则正是得益与NAND Flash闪存芯片价格的下跌。    供过于求 NAND Flash闪存芯片下跌解析
    与内存颗粒行业类似,NAND Flash闪存芯片的价格也会受供求关系影响产生大的波动。而从去年开始NAND Flash闪存芯片的价格就一直在走下坡路,并在最近半年出现了一个更大的下跌趋势,其主要原因就是供过于求。
    首先,与在今年3月发生的内存颗粒囤货闹剧类似,由于日本东芝NAND Flash芯片厂的产能占到全球的百分之三十以上,因此当日本大地震发生后,很多人预测NAND Flash芯片将出现缺货、价格上扬的局面。不少厂商、渠道商在当时吃进了大量闪存芯片,并且停止出货。谁料预想中的缺货状况并未发生,这就造成这些厂商、渠道商的库存过高,因此赶紧将库存中的老产品抛售掉,避免库存成为“电子垃圾”就成为他们在震后最主要的任务,而他们的抛售行为毫无疑问地拉低了闪存颗粒的价格。
    造成供过于求的最主要原因,还是在于产能过剩。近年来,NAND Flash闪存厂商一直在“疯狂”地增加产能,并进行工艺升级。这是因为不止是固态硬盘要用到NAND Flash,包括存储卡、闪存盘、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等产品都会用到NAND Flash。而后两者新兴产品的成长势头让NAND Flash厂商们看到了希望。“预估2011年平板电脑出货量将可达到5500万台左右的规模,2011年智能型手机比重将可望达到整体市场的四分之一。”2011年初业界对这两类产品增长幅度的预测,为NAND Flash厂商们打下一针超强的兴奋剂。厂商们开始淘汰200mm晶圆设备,并导入新的300mm晶圆产能。同时,英特尔、三星、东芝、海力士等 NAND Flash厂商的生产工艺均由2010年的4xnm与3xnm升级至3xnm、2xnm,令产能提高78%以上。
    此外,今年下半年内存颗粒行业的惨淡局面也让一些厂商有了“多元化”经营的动作。如著名内存颗粒厂商力晶便在2011年下半年加强了对NAND Flash研发、生产的工作,不仅掌握了40nm闪存芯片的生产技术,更获得了正崴集团旗下劲永科技“送来”的采购大单。显然,这类厂商的加入不仅进一步提高了NAND Flash行业的产能,也加剧了竞争的局面。
    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,2011年前两个季度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大大低于预期,再加上第二季度又是传统的销售淡季,最终出现NAND Flash闪存芯片供过于求的局面,NAND Flash闪存的平均销售价下跌百分之十五,NAND Flash厂商的整体营收在第二季度也有近百分之十的减少。正是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,最终为固态硬盘带来了“福音”,令固态硬盘的价格在近期有了明显下跌。    两大悍将助力 NAND Flash行业前景看好
    那么固态硬盘的价格走势是否会继续大幅下跌呢?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。首先即将到来的圣诞节、春节将为厂商带来一个值得期待的销售旺季。其次最近两类新型产品的发展,将加强厂商对NAND Flash的成长信心。首当其冲的就是英特尔最新推出的UltraBook超级本。由于UltraBook超级本的目标是攻占由苹果MacBook Air创建的超轻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市场,因此各类UltraBook超级本势必会与MacBook Air一样,大量采用固态硬盘,从而实现高性能与低能耗的目的。而从现在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Ultrabook超级本来看,已应证了这一推测。它们大多采取混合式的做法,以传统机械硬盘搭配小容量的固态硬盘,能够在兼顾容量、成本的条件下大幅提升性能。因此,Ultrabook超级本将能够有效地带动NAND Flash需求的成长。
    另一方面,业内人士指出云计算产品的逐步流行也将对NAND Flash行业的发展带来促进。这里指的云计算产品主要包括服务器与瘦客户机两类。由于固态硬盘拥有极高的IOPS每秒读写次数指标,因此固态硬盘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服务器的标准装备,相信这是很多人都已知道的事情。而所谓瘦客户机则是厂商们正在致力于推广、用来“消灭”办公室内传统PC的新产品。此类机器将仅安装必备的操作系统及工作软件,因此只会配备小容量固态硬盘,文件的存储则将全部放在公司的云端服务器。与传统PC相比,其价格只有三分之一,甚至四分之一,因此被视为一种非常具备成长潜力的产品。显然,如瘦客户机得到普及,也将极大促进NAND Flash产业的发展。    固态硬盘购买正当时
    综上所述,虽然NAND FLASH与内存颗粒行业类似,也极易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大起大落,但其积极因素、成长潜力相对于内存颗粒行业却更要多出不少,这就意味着NAND Flash行业有出现供需平衡、甚至供不应求的可能。因此,综合来看,我们认为NAND Flash芯片在短期内并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势头,所以固态硬盘的价格也不会再出现太大的变化。如果您想购买一款固态硬盘,那么现在就是最佳时机。


2007~2012 NAND Flash每GB价格走势与预测图,预计在2012年中期将有望跌入1GB/1美元以内。


    也正于此,我们认为固态硬盘还未走上普及之路。虽然已经出现399元的固态硬盘,但那只是一款容量只有30GB,写入速度比机械硬盘还低的低端产品。业内人士通过调查后发现,除非120GB固态硬盘的价格能控制在500元以内,固态硬盘才有实现普及的可能,因此现在谈固态硬盘的普及还为时过早。固态硬盘普及的关键还得看NAND Flash生产工艺的发展,只有真正实现生产成本上的大幅降低,固态硬盘的价格才有望得到降低。不过好消息是,NAND Flash生产工艺的发展从未停止,在明年将全面升级为20nm、19nm,在2016年将进入10nm时代。因此或许固态硬盘的普及还尚需时日,但价格越来越低则是固态硬盘发展的必然趋势

评论 13

wttyl68  V3+  发表于 2011-11-10 09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SSD 普及还 还要2-3年
exit00  V3+  发表于 2011-11-10 10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个是好消息啊,要顶
白可蓝  V3+  发表于 2011-11-10 12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SSD现在技术还是不太成熟
20080808  V3+  发表于 2011-11-10 13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继续 观忘
T420RW2  V3+  发表于 2011-11-10 14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再等两年先。。。。不过心痒痒啊
mainly_hz  注册会员  发表于 2011-11-10 15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SSD 普及 是趋势啊
chemyy  V3+  发表于 2011-11-10 21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wait...
小白菜  V3+  发表于 2011-11-11 08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期待哦
liuwanabc  V3+  发表于 2011-11-11 09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帮顶了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0

关注

27

粉丝

2671

主题
精彩推荐
热门资讯
网友晒图
图文推荐
  • 微信公众平台

  • 扫描访问手机版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水窝ibm

GMT+8, 2024-11-27 23:45 , Processed in 0.126001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2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