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已有 27499 人浏览分享

开启左侧

【转帖】2010年ThinkPad新機特報—W510篇

[复制链接]
27499 85
2010年ThinkPad新機特報—W510篇


文章類別: ThinkPad主機 — galaxylee @ 12:44 am


ThinkPad在T40-Series及T60-Series時代,都曾經出過「p」結尾的高階機種,例如T41p、T61p,當時掛上「p」字母結尾的機種均配備工程用繪圖晶片,同時在硬體規格上通常也會特別強化過,故可視為「移動工作站」(Mobile Workstation)等級的ThinkPad。在當時14.1吋螢幕的機身仍可負荷得了CPU及GPU的散熱需求,隨著業界不斷提升高速CPU/GPU的耗電量與運轉溫度,ThinkPad踏入「四碼編號(如T400)」時便將「移動工作站」機種的尺寸拉大到15.4吋,之後甚至推出17吋螢幕的巨無霸機種(如果說15.4吋勉強還算是MS,那17吋根本就是MA等級嘛…)。原廠也正式將「移動工作站」機種從T-Series獨立出來,重新命名為「W-Series」,想必是取其「Workstation」之意。

初代的W500除了內建「ATI Mobility FireGL V5700/512MB」繪圖晶片以及可選配WUXGA(1920×1200)超高解析度面板這兩項特點之外,在外型與其他硬體規格上都與T500沒有太大的差別,一般人反而會將目光放在W700上。Yamato Lab在「Calpella」世代不但重新設計了T410外型,也同時翻新了T510與W510的造型,而且這次特別拉大了W510與T510的效能及功能差距,讓W510成為2010年初發表的ThinkPad中,火力最為強大的一款新機代表作!

▼W510可說創下了幾項ThinkPad史上的「第一」紀錄:

第一款ThinkPad內建「4個」記憶體插槽,最大可擴充到16GB DDR3-SDRAM!
第一款ThinkPad內建「USB 3.0」連接埠!
第一款「15.x吋」ThinkPad內建X-Rite校色器!
第一款「15.x吋」ThinkPad內建四核心CPU!
站長看完W510規格之後,不禁讚嘆W510簡直就是一台縮小版的「W700」,但卻又保有非常強悍的運算效能。如果網友需要一台配備四核心CPU、工程用繪圖晶片(1GB VRAM!)的高速機種,同時希望主機不要像W700那麼龐大,相信W510會是市售同級機種中的佼佼者。




W510與T510在架構上也比照T410,取消了LCD Roll Cage,而保留了主體的鎂鋁合金Roll Cage,但不同於T410的背蓋材質採用ABS塑膠,W510/T510的背蓋採用「玻璃纖維+強化碳纖維」材質,也就是X300/T400s等級的設計,這點的確讓站長感到驚訝。回想2008年11月參訪Yamato Lab時,站長曾經詢問負責機構設計的大谷哲也(Tetsuya Ohtani)先生,為何T-Series不使用X300的Hybrid CFRP (GFRP+CFRP)材質,當時受限於生產良率無法大量生產,沒想到現在已經可以實做出15.6吋的大面積Hybrid CFRP材質背蓋了。至於W510/T510的底殼材質則是強化碳纖維(Carbon-Fiber Reinforced Plastic)。

W510/T510與前一代機種在外觀上的最大差別點是螢幕尺寸。先前的W500/T500均使用15.4吋的「16:10」比例的面板,而W510/T510則是全面導入15.6吋「16:9」比例面板,同時螢幕兩側的邊框也終於是對稱寬度的。W510/T510均使用LED背光,支援的面板規格如下:

1366×768,220 nits(亮度),500:1(對比),60%色域
1600×900,220 nits(亮度),500:1(對比),60%色域
1920×1080,242 nits(亮度),500:1(對比),95%色域(廣色域面板優先使用在W510,不確定T510是否會使用。),W510的1920×1080面板另外提供支援兩支手指頭的多點觸控(MultiTouch)版本。
W510是首款15.x吋機身可裝載四核心CPU的ThinkPad,按原廠資料,共可支援下列三款四核心CPU:

i7-720QM (1.60GHz, 6MB L3,四核心),Turbo Boost加速後最高時脈可達2.80GHz,支援HyperThreading,TDP為45W。
i7-820QM (1.73GHz, 8MB L3,四核心),Turbo Boost加速後最高時脈可達3.06GHz,支援HyperThreading,TDP為45W。
i7-920XM (2.00GHz, 8MB L3,四核心),Turbo Boost加速後最高時脈可達3.20GHz,支援HyperThreading,TDP為55W。
至於T510所支援的CPU還是以雙核心為主,例如i5-520M/i5-540M/i7-620M。原本站長以為W510/T510是因為機身厚度的差異,導致支援的CPU種類不同。但查閱了原廠公佈的機身厚度以及晶片組之後才明白,原來W510及T510的主機厚度完全一樣,都是32-35.8mm,而且晶片組也都採用Intel QM57晶片組。因此以T510的機身構造,理論上是能夠容納四核心CPU,很明顯地是原廠刻意透過硬體規格的差異化,區格出W510及T510。另一方面又讓W510與T510共用絕大部分的機體零件以壓低成本。T510雖然也是採用QM57晶片組,但主機板只有提供兩個記憶體擴充槽,故最大容量為8GB,W510因為有四個記憶體插槽,可擴充到16GB。

W510定位在「繪圖工作站」等級,所搭載的顯示晶片就不是一般的消費等級產品,而是NVIDIA Quadro FX880M工程繪圖晶片,並搭配1GB的顯示記憶體。Lenovo宣稱Quadro FX880M的驅動程式通過ISV認證,可執行AutoCAD、CATIA、Maya、3Ds Max等專業軟體。W510也特地將原先W700專有的「顏色校正」功能移植過來!W510內建X-Rite(愛色麗)的顏色校正感應器,系統也預載「huey PRO」這套校色軟體(Colorimeter)。W510為了主攻專業市場,這次也採用了95%廣色域的TN面板,搭配校色器之後,應該能符合專業人士的需要。只是這年頭都沒有面板廠生產15.6吋的筆記型電腦用VA/IPS面板了嗎(苦笑)。

至於T510所使用的繪圖晶片就跟T410一樣,可選擇CPU內建的「GMA(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) HD」,或是採用nVidia的獨立顯示晶片Quadro NVS3100M,顯示記憶體容量為512MB。W510/T510也都不支援「雙顯卡切換模式」了。

關於W510內建的連接埠,茲列舉如下:

2組USB 3.0,如果是T510就會改成2組 USB 2.0
1組Powered USB 2.0
1組eSATA/USB 2.0 複合埠(Combo Port)
1組ExpressCard(窄卡,/34規格),故W510/T510也已取消ExpressCard寬卡(/54)規格
1組五合一讀卡機(MMC, Memory Stick, Memory Stick Pro, SD, SDHC),嚴格講是三大類。
1組Smart Card Reader,雖然是選配功能,但可以在不取消上述功能時提供。
1組IEEE 1394 (1394 FireWire 400 [4-pin connector; 1394a-2000 standard])
1組RJ11 Modem(56K V.92)
1組RJ45 Gigabit Ethernet
1組耳機麥克風複合(combo)接頭
1組VGA(D-Sub)類比影像輸出
1組DisplayPort數位影像輸出(不確定是否支援音源同步輸出)
為了應付四核心CPU所需的電量,W510必須使用「135W」變壓器,T510因為只使用雙核心的i5/i7 CPU,僅需使用90W變壓器。由於W510耗電量增加,原廠還特別出一款「ThinkPad Mini Dock Plus Series 3 for Mobile Workstations」(迷你擴充塢—行動工作站版),其實Dock主體仍是T400s/T410/W510所使用的Mini Dock Plus Series 3,但出貨時會同時附上一個135W變壓器。原廠倒是聲明這款Mini Dock Plus for Mobile WS也適用於T400s/T410/W510等機體。畢竟只差別在135W變壓器而已。

W510/T510仍使用12.7mm厚的「Ultrabay Enhanced」多功能擴充槽,但抽換開關已經更換成「T400s」的造型設計,也就是退出鍵位於主機底部。這次ThinkPad總算在「Ultrabay Enhanced」上首度支援「Blu-ray Reader / DVD Burner」,就是可讀取藍光光碟片,或燒錄DVD光碟片的雙用複合機。目前此類藍光複合機據聞僅有12.7mm版本,暫無9.5mm厚度的版本。因此使用Ultrabay Slim的T410/T410s暫時無法支援。雖然Yamato Lab認為ThinkPad Classic就該使用商規的DisplayPort,而非消費導向的HDMI,但空有藍光複合機卻無法輸出到大螢幕電視,也只能望機興嘆了,更何況目前ThinkPad內建的DisplayPort似乎無法同步輸出聲音…|||。

長久以來ThinkPad主電池所使用的圓形Cell(通稱18650)容量是2600mAh,雖然坊間已經有其他友商使用2800mAh甚至2900mAh以上的高蓄電量Cell,Yamato Lab可能基於產品穩定性、供貨穩定度等考量遲遲未採用更高容量的Cell。這次發表的T410與T510可共用4-Cell、6-Cell及9-Cell電池,說來奇怪,W510卻只能共用T410/T510的6-Cell及9-Cell電池,原廠資料上註明不支援4-Cell電池。而且有趣的是,T410/T510/W510所共用的6-Cell電池是單顆2600mAh,9-Cell主電池竟然升級成2800mAh!

W510當然也支援T410/T510共用的「底部擴充電池」(9-Cell),假設主機裝載9-Cell主電池,再加掛擴充電池就湊足「18-Cell」。至於續航力方面,官方公佈的資料如下:

6-Cell:3小時
9-Cell:4.9小時
9-Cell + 9-Cell:9.9小時
最近高階的主機板如果沒有提供「USB 3.0」連接埠可能在功能上就弱了一點,這股風氣也吹到高階筆記型電腦了。這次各家原廠所發表的Calpella平台筆電,也紛紛在高階機種上配備USB 3.0。Lenovo則是選擇在W510上面擔任「火力展示」的旗艦,故特別在W510提供了兩個USB 3.0連接埠,而且還是採用NEC的控制晶片。USB 3.0理論傳輸速度是4.8 Gbps(一說5 Gbps),但除非是暴力級SSD磁碟陣列,不然以一般的7200rpm硬碟應該還不至於遇到傳輸瓶頸。站長個人比較看好2.5吋硬碟外接盒採用USB 3.0的實用性,如果使用3.5吋硬碟外接盒,通常都需要額外使用變壓器,因此使用eSATA或USB 3.0在便利性上就比較沒差別了。甚至現在的筆記型電腦很多都有內建eSATA接頭,在Intel晶片組內建USB 3.0功能之前,eSATA的普及率可能會略勝一籌。現在大家很常使用的2.5吋硬碟外接盒多半使用USB埠供電,這點就是eSATA的弱點。坊間市售的2.5吋硬碟外接盒即使支援eSATA介面,還是得同時接一條USB線擔任供電的角色(除非使用變壓器),隨著USB 3.0將電流量提升到900mA,未來USB 3.0的外接裝置便可直接連接主機使用,比較不用額外輔助電源,這項優勢的現行的eSATA所缺乏的。除非「Power over eSATA」能迅速普及,不然當USB 3.0在知名度上已經佔了上風,即使站長個人支持外接盒最好使用eSATA介面,2.5吋硬碟外接盒可能會以USB 3.0為將來的主流傳輸規格吧。

W510的主機重量為2.57公斤(6-cell),換成9-Cell電池時則是2.72公斤,在同尺寸的工程繪圖用筆電中,算是重量較輕的機種。站長感受到Yamato Lab試圖將W510強化成「W700」系列的縮小版,除了無法內建WACOM數位板或第二個螢幕等超誇張特點之外,W510在效能與功能上可說與W700不分軒輊,而且W510還比W700更適合攜帶移動。如果網友需要一台搭載高效能四核心CPU的ThinkPad,除了W700/W710之外,現在還有W510可供選擇了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
x

评论 84

gavinkwok  V3+  发表于 2010-1-22 09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其实转这篇东西过来是想问一个问题:

记得前段时间看过新闻说T510还是W510可以选配16:10的屏幕来着,有没有人知道是真是假……
现在进行式  V3+  发表于 2010-1-22 09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8错很好很强大
我是菜鸟我怕谁  V3+  发表于 2010-1-22 09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16:9的 恶心。。。
zyongsheng  高级会员  发表于 2010-1-22 09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还是买T系的吧
fangood  V3+  发表于 2010-1-22 09:59 | 显示全部楼层
还是喜欢T400
njzy520  V3+  发表于 2010-1-22 10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错挺好看的。
西乡  V3+  发表于 2010-1-22 10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T410与W510用材不一样?
西乡  V3+  发表于 2010-1-22 10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东西出来价格应该不便宜
yjanuary    发表于 2010-1-22 11:36 | 显示全部楼层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V3+

0

关注

21

粉丝

6

主题
精彩推荐
热门资讯
网友晒图
图文推荐
  • 微信公众平台

  • 扫描访问手机版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水窝ibm

GMT+8, 2024-11-27 06:40 , Processed in 0.077328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2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