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已有 15639 人浏览分享

开启左侧

全内置1.2千克 ThinkPad X300对比评测

[复制链接]
15639 28
众所周知,苹果公司最新推出的MacBook Air在2008年新年伊始抢尽风头,而我们中关村在线也对这款笔记本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解析。不过,编辑今天并非又拿出这款产品的某个特点来吸引众人的眼球,而是为大家带来了另一款全新的笔记本。如果要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我们今天评测的主角的话,编辑认为坚毅、轻薄、全内置应该可以表达出它的品质。当然,这仅仅是编辑的个人观点,相信大家看过本篇评测之后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。那么,究竟是哪一款笔记本能够值得我们如此去关注呢?联想ThinkPad X300当之无愧。     对于联想ThinkPad X300,无论是国内、国外还是文章、图片,大家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,因此编辑今天并不打算沿用一贯的评测方式来介绍这款产品。我们不妨将其与之前异常火爆的苹果MacBook Air进行对比,看看他们各自到底有那些特点,这样的形式也许更有意思,而这也正是编辑以MacBook Air作为本篇文章开头的原因。不过仅仅如此还不够热闹,为了展示ThinkPad X300与该系列其他笔记本的不同,编辑还将ThinkPad系列中的经典轻薄笔记本ThinkPad X61也加入了本次对比评测。那么接下来,就请大家随编辑一起来欣赏这场好戏吧!

评论 28

ppkkk8  V3+  发表于 2008-11-3 22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如果要说两款产品最大的区别,应该还是表面颜色的不同,联想ThinkPad X300沿用了ThinkPad系列的经典黑色,而苹果MacBook Air则使用了更加偏向于时尚流行风格的银白色。这也是“小黑”、“小白”两个爱称的由来。当然,仅仅是颜色的区别肯定无法阐释两款笔记本的不同,那么在接下来的几页,编辑将详细的为大家带出它们的比较。
·外观对比及尺寸重量规格介绍
    首先还是来看看联想ThinkPad X300的外观情况。在上一页中我们也介绍过,整机的外壳沿用了ThinkPad十几年未变的经典黑色,材料也是由能够承受很大压力的镁铝合金打造。编辑尝试按压主机上盖中央部位,并没有下陷的情况出现,坚固程度非常不错。
    与早期ThinkPad明显不同的是,在ThinkPad X300的右下角,印有标志产品线的Logo,左下脚则是联想“lenovo”的Logo。通过与IBM ThinkPad X61的对比,我们也能发现这些细节部分的不同。


联想ThinkPad X300主机上盖
    另外,还能看到在主机上盖左侧的边缘位置,有休眠、电源及电池三个状态指示灯,即使在屏幕闭合时也能查看整机当前的重放电状态,方便使用者对机器的把握。
ppkkk8  V3+  发表于 2008-11-3 22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
与ThinkPad X61对比
    通过图片还能看到,与ThinkPad X61相比,ThinkPad X300虽然由于屏幕尺寸原因略显较大,但在厚度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优势,不过这个优势与更薄的MacBook Air相比则不那么明显。但考虑到ThinkPad X300拥有更为全面的扩展能力,这样的厚度也足以让我们赞叹。
ppkkk8  V3+  发表于 2008-11-3 22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  
与ThinkPad X61厚度比较         与MacBook Air厚度比较  
    看过了三款笔记本的外观和尺寸之后,再让我们了解一下ThinkPad X300的重量情况。编辑使用了符合国家标准的ACS6型电子秤对其进行了称量,结果如下图:

裸机重1.22kg

带电池重量1.429kg
    裸机、带电池的重量分别为1.22千克和1.429千克,对于一款13英寸大小的笔记本来说,这样的重量绝对可以说极至轻薄。而与苹果MacBook Air标称的1.36千克相比,也是不分上下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联想ThinkPad X300并没有做到MacBook Air那么极至轻薄,但其却将全内置和轻薄两大优点很好的进行了结合,不因为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影响到其他。由此我们也能看出联想卓越的制作工艺和对产品重量的出色把握。
ppkkk8  V3+  发表于 2008-11-3 22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·屏幕外观及边框结构对比
    对整机的外观有了初步的了解后,接下来再让我们打开机器的屏幕,看看它的内部情况如何。联想ThinkPad X300用于固定屏幕和机身的部位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双屏钩式设计。不过与普通屏钩结构的笔记本不同,联想ThinkPad X300的活动卡口位于机身的掌托部位。而屏幕上方的屏钩并不能活动,为固定模具。这样设计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保护屏钩免受长期拨动磨损,有效减少屏钩以外损坏的几率。由此可见尽管结构传统,但设计理念却不乏创新,同时但通过屏钩的处理也能切身感受到联想细致的做工。


机身部位的屏幕开关
    另外,还能看到在左右屏钩的下方,屏幕边框经过了褶皱式压印处理。据编辑分析,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增大下方覆盖的无线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,为无线网卡提供更为出色的传输信号。
ppkkk8  V3+  发表于 2008-11-3 22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
屏钩及屏幕边框褶皱设计
    当然,为了迎合目前笔记本市场的主流配置,联想ThinkPad X300也在屏幕上方的中央位置放置了一部多媒体摄像头,用以满足不同使用需求的消费者。而摄像头的旁边依然是ThinkPad系列特有的键盘照明灯,充满人性化的设计,保证使用者在四周光线环境较弱的情况下也能正常使用。

顶部摄像头及照明灯
    对比ThinkPad X61可以看到,虽然同出于ThinkPad系列并且屏幕上方都有键盘照明灯的设计,但ThinkPad X61并没有摄像头的设计。可见ThinkPad X300还是充分考虑到了市场需求,力争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使用要求。
ppkkk8  V3+  发表于 2008-11-3 22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
与ThinkPad X61的屏幕上方对比
    再来与MacBook Air屏幕的上方进行对比。MacBook Air不但在屏幕的上方放置有一部130万像素的摄像头,而且在摄像头的旁边还附带有一对矩阵式麦克风,左右各安放一个采音孔,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体验。而由于面向的消费群体不同,ThinkPad X300并没有相应的设备,这也表明ThinkPad X300确实还是主要面向于商务人士应用。
ppkkk8  V3+  发表于 2008-11-3 22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
与MacBook Air屏幕上方对比
    总体来说,通过屏幕及边框的设计,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大部分ThinkPad的影子。而由细节方面,更多的则是看到联想的创新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。因此,随着简单商务时代的结束,联想ThinkPad X300也以更为出色合理的结构迎接市场的挑战。
ppkkk8  V3+  发表于 2008-11-3 22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·屏幕转轴及键盘底座设计
    与多数笔记本评测相同,编辑一直都十分关注厂商如何处理主机屏幕与键盘底座的连接,也就是屏幕的转轴位置。屏幕转轴设计的好坏,可以直接反映出厂商的技术实力。特别是转轴的阻尼力道平衡,如何保证屏幕既不会松动,而且还能让使用者轻松打开,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,需要厂商周全的考虑。因此,关注笔记本屏幕转轴的设计与关注整机配置同样重要。
    因此尽管是拥有极佳口碑的联想ThinkPad笔记本,编辑也依然不会放过对它的屏轴进行一番考研。联想ThinkPad X300笔记本采用的是突起的两段式非对称屏幕转轴,得以于这样的构造,屏幕可以自由打开至180度。虽然这种设计相对比较传统,但其中却融入了ThinkPad特有的铰链制作工艺,可以保证屏幕在任何角度都具有相同的阻尼力道,并且不会在调整角度时,出现屏幕前后晃动的情况。

  
ThinkPad X300屏轴设计
    此外,转轴阻尼力道也设计的比较均衡,不需要使用者费太多力气就可以轻松开合。在前面的视频中,大家也看到编辑仅用一直手就将屏幕轻松打开,屏轴设计非常出色。而当编辑将笔记本拿起后前后晃动,屏幕也没有出现位移的情况。
ppkkk8  V3+  发表于 2008-11-3 22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
屏轴阻尼力道设计非常出色
    ThinkPad X61的屏轴结构与ThinkPad X300并没有明显区别,同样采用了铰链工艺的突起式设计,可打开至180度。而相比前两者,MacBook Air的结构则差别较大。MacBook Air采用的是L型一体式转轴结构,虽然制作工艺出色,但由于机身布局和重量的原因,屏幕并不能打开至180度。而且单手打开屏幕的后半程,机身会被带起,由文章开头部分的视频也能够看到。

不同的屏轴设计造就不同的开合感受
    看过了连接屏幕和机身的屏轴部位,再让我们将目光移向联想ThinkPad X300的键盘底座面。与该系列的所有笔记本相同,ThinkPad X300采用了支持微软Windows键的89键键盘,比一般笔记本键盘多出了前后翻页两个键。键帽表面面字符使用丝网印刷技术处理,键程和键距都非常合适,敲击声音比较适中,适合于相对安静的环境使用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V3+

0

关注

21

粉丝

5

主题
精彩推荐
热门资讯
网友晒图
图文推荐
  • 微信公众平台

  • 扫描访问手机版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水窝ibm

GMT+8, 2024-9-21 10:56 , Processed in 0.108487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2 Comsenz Inc.